俄乌战争至今依然没有结束,双方都不愿意妥协。原因可以理解,两国已经投入了大量兵力,战斗已持续超过两年,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。如果没有达到各自的目标,任何一方都不可能轻易停止战争。对于俄罗斯来说,停战的唯一条件是乌克兰军队撤出东部的四个州,并承认俄罗斯占领的领土归俄罗斯所有,这几乎是要求乌方割地求和。假设你站在乌方的立场,觉得这样一个条件能谈成吗?
可以说,达成协议的难度非常大。毕竟,投入了如此多的兵力和资源,损失了这么多的土地,结果还要签署一份丧失领土的条约,任何一个代表乌方谈判的领导人都不可能不面临历史的审判。如果真的妥协,那无疑会被认为是背叛自己的国家。因此,即使有谈判空间,也没有多少人愿意签署这样一份丧权辱国的协议。
有些人可能会觉得,俄罗斯的要求实在是霸道,但从俄罗斯的历史来看,这似乎是一种延续了几百年的传统。如果想和俄罗斯保持良好关系,割地求和也许就成了必须要走的道路。要是你回顾清朝与沙俄的历史,就会发现这种情况并不陌生。只是清朝的统治者可能做梦都没想到,即便割地求和,依旧无法得到和平。
展开剩余77%早在1847年,沙俄派遣穆拉维约夫将军前往远东担任东西伯利亚总督。在这个过程中,穆拉维约夫为了帮助沙皇开疆拓土,直接违背了1689年签署的《尼布楚条约》。他派人越过外兴安岭,进入黑龙江流域进行探察。根据他的计划,如果遇到清朝的军队,便谎称自己走错了路;如果碰到的是当地的原住民,就会征服或消灭他们,然后在此建立俄军的军事基地。此举的目标很明确,那就是占领外东北。
从1847年到1858年,穆拉维约夫在外东北建立了大量军事据点,伺机而动。那时清朝正忙于内部的太平天国之乱及鸦片战争,外东北并未得到有效管理,沙俄便利用这一空隙,逐渐渗透并占领了大部分土地。1858年,穆拉维约夫见时机成熟,趁着清朝内乱之际,向清朝的黑龙江将军奕山提出割地要求。
奕山当时愣住了,他表示自己并无这个权力签订割地条约。然而,穆拉维约夫并不为所动,他要求奕山签字,承认外东北土地归俄罗斯所有。奕山质疑,既然两国已经通过《尼布楚条约》划定了边界,为何要反悔?穆拉维约夫冷笑一声:“新条约比旧条约更重要,如果你不签字,我就会采取军事行动。”为了避免冲突,奕山最终被迫同意签订《瑷珲条约》,将黑龙江以北的60万平方公里和乌苏里江以东的40万平方公里土地割让给沙俄,后者还获得了中俄共管的部分区域。
但沙俄的扩张并没有止步于此。到了1860年,沙俄再次趁着清朝受英法联军入侵的压力,强行签订了《中俄北京条约》,拿下了外东北超过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。这个时候,沙俄似乎暂时得到了它的“意外之喜”,原本以为能安稳一阵子。然而,沙俄的扩张野心并没有结束,他们很快把目光转向了外西北。
当时沙俄在中亚扩张,顺势进入了清朝的外西北地区。由于清朝国力衰弱,沙俄轻松占领了巴尔喀什湖以东的大片土地,甚至抵达了新疆的伊犁地区。经过两年的艰苦抗战,当地的清朝守军最终在伊犁和塔城一带停住了战线。1864年,沙俄强迫清朝划定西部边界,要求将伊犁地区的土地交出。
尽管清朝提出折中方案,沙俄坚持以停火线为界,要求完全按其意愿划定边界。经过一番拉锯战,恭亲王奕?决定妥协,签订了《勘分西北界约记》,将外西北4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割让给沙俄。这样,沙俄在短短六年内便从清朝手中获得了14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。然而,沙俄的贪欲并未就此止步,反而愈加放肆。
1871年,沙俄趁着阿古柏在新疆活动之际,占领了伊犁河谷,并且以“帮助清朝守卫伊犁”为理由要求继续占领该地区。清朝未能及时收复新疆,沙俄进一步巩固了其在这一地区的控制。然而,左宗棠最终成功收复了新疆,沙俄只得将伊犁古城的三面归还,但依旧控制了伊犁河谷大部分地区。
清朝继续抗议,并派遣曾纪泽赴俄谈判。经过艰难的外交斡旋,沙俄才同意签署《中俄伊犁条约》。虽然这份条约将特克斯河流域归还给清朝,但沙俄依然保留了大量的伊犁河谷土地,外西北七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也被割让给了沙俄。可以说,这份条约并未给清朝带来真正的和平,沙俄继续在远东地区扩张。
从这一系列历史事件来看,与俄罗斯的关系始终充满着割地求和的阴影。沙俄不断扩张,要求越来越多的土地,清朝则总是陷入了“割地求和”的恶性循环。即便有过短暂的和平,沙俄的贪欲却始终未曾满足。历史再次证明,割地求和从来不会是解决冲突的办法,反而可能引发更加严重的后果。
发布于:天津市红腾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