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华社北京8月28日电(记者 李欣)截至8月25日,今年暑期档总票房已突破93亿元,其中《南京照相馆》《东极岛》《山河为证》《坪石先生》四部抗战题材影片贡献率接近四成。国家电影专资办数据显示,仅《南京照相馆》单片票房就达24.7亿元,创下中国影史暑期档历史片最高纪录。业内普遍认为,抗战题材影片的集体发力,为今夏影市注入“精神高燃”的观影热潮,也再次证明历史记忆与主流情绪的同频共振。
“大历史、小切口”成为四部影片的共同叙事策略。《南京照相馆》将镜头锁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一间不足二十平方米的照相馆,七位平民因目睹日军暴行证据而完成从“苟活”到“抗争”的精神蜕变;纪录电影《山河为证》首次公开一批14年抗战的彩色影像,并以94岁惨案幸存者、97岁老兵等口述史穿插,全景呈现“一寸山河一寸血”的全民抗战逻辑;《东极岛》则取材于1942年浙江渔民冒死营救英军战俘的真实事件,通过“海上营救”展现中国普通百姓的国际主义与人道担当;聚焦战时教育的《坪石先生》用“月夜梅枝”的诗意镜头,描摹烽火中坚持学术救国的知识分子群像,填补了抗战叙事中文化战线的空白。
展开剩余63%“过去观众对同类型影片常有‘说教感’顾虑,但今年暑期档的抗战片普遍完成从‘宏观叙事’到‘情感叙事’的转向。”中国电影资料馆研究员左衡分析,影片将民族大义嵌入个体命运,以“可信、可感、可共情”的生活细节激活历史,与当下年轻观众形成情感互通。在《南京照相馆》中,邮差苏柳昌为保护照片证据不惜牺牲;《东极岛》里女渔民阿花打破“女人不登船”的祖训冲向大海;“坪石先生”们用梅干当笔、月光为墨,于硝烟中守护课桌,这些细节令许多90后、00后观众在社交平台留言“破防”。
“影片结束亮灯那一刻,全场自发鼓掌。”江西南昌西湖万达影城的值班经理刘倩告诉记者,《南京照相馆》上映以来,工作日场均上座率仍保持在65%以上,“银发族”与“亲子家庭”成为最稳定的观影群体。带12岁儿子二刷的昆明观众徐娇说:“少年强则国强,让孩子了解国家因何苦难、又如何奋起,比任何说教都直观。”
主旋律影片的商业成功,离不开市场要素的精准匹配。灯塔专业版显示,四部抗战片出品方涵盖国有企业与民营公司,制作成本从3000万元到1.8亿元不等,宣发阶段均把“真实历史”“平民视角”作为核心卖点,并与各地团委、少工委、退役军人事务厅局联合推出“红色观影团”“老兵专场”等活动,全国累计组织包场超2万场。此外,《南京照相馆》还与短视频平台合作上线“抗战影像修复”互动H5,用户上传老照片即可生成AI修复版,话题阅读量突破4.3亿次,形成线下观影、线上二次传播的闭环。
抗战题材集中上映也引发学界关注。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教授王学斌认为,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,以电影这种大众文化形式重温“落后就要挨打、团结才能自强”的历史教训,本身就是一次面向全社会的“公共历史教育”。“历史不仅是档案里的文字,更是大众记忆中的情感。当年轻人因一部电影而去查阅资料、走进纪念馆,我们的历史传承就拥有了可持续的生命力。”
据悉,9月初《731》《生还》等三部同题材影片也将接续公映。国家电影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未来将继续鼓励创作者挖掘抗战史料中的“人”与“事”,用多样化类型、多层次视角讲好抗战故事,让伟大抗战精神在光影长河中薪火相传。
发布于:河北省红腾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